沟通 从爱开始
曾经,有这样一篇服道:主人公“我”因病住院,先是遇到一位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名医,他有许多论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我为遇到他而庆幸不已。当名医带着一大群进修、实习医生来查房时,“啪”地一下子掀开我的被子,作了仔细的检查,也对学生作了详细的讲解,但没有对我告知更多的诊疗信息、注意事项。当他离开时,我感到身体在发抖,因为被子一直都没盖;而且心里也凉凉的,我无疑成了一个道具。第二天,因名医去开学术研讨会,来了一位很普通的医生,当他为我检查胸部时,只轻轻地掀开了被子一角,完毕还为我掖好被角,并说了许多安慰、鼓励的话。我顿时犹如婴儿被母亲宠着的感觉,并确信心中以病人为第一的才是真正的名医。
我想每个医务工作者看到这篇文章都会感慨良久。一直以来,我们自认为有专业的水准,总希望病人无条件地配合和支持,但随着人们需求和意识的不断提高,救死扶伤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概念,它融入了许多温情和人性。患者也不再是简单地求医治病,而更追求看病过程中温馨、舒适的感受。而且生病时患者的情绪更脆弱,更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心灵的支持和呵护。一旦不能满足这种期望,那病人就马上会处于敏感和自保状态,他会不断地挑剔不足,对医方失去信任,甚至拒绝沟通。当我们在抱怨“现在的病人难相处”时,也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患者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增进双方的理解,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氛围和效果?
医患沟通仅靠一个微笑或良好的表达能力、迎合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病人需要的不是侃侃而谈,也不是一味地说服和谈判。他们只有实实在在地感到被尊重、被关爱,才会与医护人员和谐、舒畅地交流。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正视,对于沟通只有爱才是最有力的支点。就像开头所说,主人公淡漠了医术,更感动于医德。只有心中装着病人,你才会得到病人的肯定和接受。我们更应该发挥医者的主动,如那位普通医生,为沟通作一个美好的铺垫。
也有这样一件事,病房里来了一位苛刻的病人,几乎每位护士都遭到过他的训斥,但他却对其中一位护士特别亲切。大家正疑惑不解时,那位护士道出了原委:原来有一次她去测血压时患者睡着了,因为他的病情比较稳定,所以就没去打扰,后来又去了三趟察看他是否醒来。患者知道后,很是感激。
我也碰到过这样的细节:一位病人因付款、取药排队等候了好长一会儿,到我面前时已是紧绷着脸,面色不善。当我向他交待用药方法时,他是那样地不屑一顾。但当我提醒他其中某一药物有嗜睡的副作用,用药期间应尽量避免开车时,我看到他的脸明显松弛了。仅仅是一个温馨的提示,就让他的心情得以舒展。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去付出,一定可以克服沟通的障碍。就像面对非典、四川大地震时,医务人员不计个人安危、奋战在一线,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在大爱面前,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息息相通的。
提高沟通能力,赢得病人信赖,不必呆板地套用模式,也不必刻意地培训表达能力。因为语言和非语言都不是主宰者,只有爱,才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和信任。心中有爱,才会方便于人;心中有爱,才会超越缺憾;心中有爱,沟通才会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