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17年6月6日)
2017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男,福建浦城人,1968年8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历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邵武市副市长,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副市长等职务。2015年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3月18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
廖俊波同志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以干事创业、造福百姓为最大快乐,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他入党25年来,始终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担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时刻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带头深入贫困村蹲点调研,分类推进精准扶贫,坚持“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政和县3年多时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万多人,连续3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他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抓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常年奔忙在项目建设、园区开发、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他严守廉洁底线,做人光明磊落,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时常叮嘱家人多付出、多奉献,不搞特殊,以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先锋、作表率,党中央决定,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始终做到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纳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与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结合起来,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到“四个合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用生命诠释为民情怀——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闽北春雨泣英魂。3月18日,一个周末的雨夜,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在从南平赶往武夷新区的路上发生车祸,不幸逝世。原本当晚八点钟廖俊波还要主持一场会议,而这未竟的会议竟成了无声的诀别。
那个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一身干劲似乎永远用不完的俊波走了;那个走路带风、总有忙不完的事的俊波走了;那个把为人民服务当成美妙事业的俊波走了……他的“大爱无疆”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为民情怀”彰显出党员干部的忠诚与担当。
俊波速度
雷厉风行,这是廖俊波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今年2月份召开的南平市武夷新区“百日攻坚”动员会上,廖俊波的那句开场白——“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依旧在干部们耳边回荡。
无论在荣华山产业组团,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政和县,还是在武夷新区,与廖俊波共事过的人都见识过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俊波速度”:快人快语,快干快上,常常工作到深夜。
在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一辆“00613”号越野车也见证了“俊波速度”。给廖俊波开了10多年车的司机林军说,从2007年到2011年的4年间,这部车行车里程达到36万公里,相当于每天行驶260多公里。
在武夷新区,他推动项目提速提效,共落实了39个项目,其中,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闽铝轻量化车厢和物流车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建成投产只用了69天,创造了堪称奇迹的“新区速度”。
廖俊波在政和县工作时投入心血最多,他的“俊波速度”也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2011年,廖俊波走马上任政和县委书记,就感受到了这个职位面临的艰巨挑战。而比交通落后、产业落后更可怕的是,多年的“省尾”让当地干部和群众信心不振。许多村民宁可到隔壁县,也不愿意在政和县发展。廖俊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个长期处于“省尾”的经济薄弱县,如何探索出一条后发赶超的路子?一名肩负组织和人民重托的县委书记,怎样才能带领老区苏区群众摆脱贫困?廖俊波陷入了沉思。
甫一上任,廖俊波就下乡村、进厂矿、访社区,沉到基层调研两个多月。之后,廖俊波召开了一场务虚会:全县200多名“头头脑脑”,围绕政和发展热烈讨论了3天。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思路统一,以凝聚人心。会议决定,紧抓省里扶贫、高速公路通车等机遇,做好传统农业工作的同时,致力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等“四大经济”。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想在政和县发展工业,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廖俊波偏要迎难而上。他全力推动的政和同心工业园区,3个月,征收土地3000亩;10个月,平整土地3600亩;1年,16个项目落地,7个开工建设;3年,开发区首期3600亩供用地全面完成,入驻企业86家、开工40家、投产20家,总投资7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90亿元……
谈到政和同心工业园区,现任政和县经济开发区主任何宋林对当年的“俊波速度”记忆犹新。2014年9月一天,时任政和县副县长的他和廖俊波处理完工业园的任务,已是上午10点,历经3个小时抵达福州,几个人在街边的一个小餐馆匆匆点了份水饺填饱肚子,立刻开始走访省农业厅等部门。
“廖书记经常强调,大家要在一起‘对对表’,不能他的表走到下午4点了,你的表还停在上午10点。”时任政和县县长黄爱华说。为此,政和县每周一都要开一次碰头会。班子成员深入沟通,凝聚共识,行动起来就是全县的速度!
“快”的背后是勤。攻坚战中,廖俊波的口头禅是“多去现场,少在会场”。他每周都到园区检查督促、现场办公、协调征迁。短短五年,苏区政和山乡巨变,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5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产值均实现翻番。2012年,政和县域经济发展指数在全省提升35位,2013-2015年政和蝉联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勇于担当
实干拼闯敢担当,这是廖俊波的另一个代名词。在荣华山,创业伊始,他仅有市里借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最终开拓出产值数十亿元的工业园区;在武夷新区,面对在一张白纸上建一座新城的巨大挑战,他大胆创新,推动新区加快发展……一二十年的基层履历,映射出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担当。
“要发展,就不能惧怕突破条条框框。你们大胆干,出了问题我来担当。”廖俊波的一番表态,给干部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2013年,政和县外屯乡洋屯村的一片片莲田面积不断扩大,当地农民种莲的热情高涨,可是后续发展资金却出了问题。
“我们毕竟是农民身份。公务员担保也好,资产担保也好,我们都非常缺乏。”资金上的短缺,没有相应的金融产品对接,让政和县洋屯村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仁寿非常着急。
当时,针对贫困农户,省里每年都会给县扶贫机构下拨100万元左右的贴息资金,但贫困农户因为没有抵押物,于是这笔资金只能躺在床上睡大觉。廖俊波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和银行的实际情况,多次研究协调后,终于有了办法:当地政府专门成立扶贫小额贷款助推协会为农民担保,农民只要反向抵押流转土地经营权,就能拿到贷款。有了这项新政策,许仁寿等10户农民通过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很快获得了由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的110万元“三农”小额担保贷款。
许仁寿的问题解决了,但廖俊波的思考却没有停歇。林业、畜牧业等也有和农业相似的问题,如果能够进一步探索合作社、农户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在其他产业领域等开拓新路,那将会惠及更多农民。
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廖俊波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滴水穿石”,持续发力,方能久久为功。衢宁快速铁路建设,将让政和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为了火车站选址,他前后数十次深入现场调研,他对干部说:“要穷尽我们的智慧,莫给子孙留下遗憾。”
招商引资也是一道难题。许多人不知道廖俊波创业“奇迹”背后的故事。当时,有好多客商是他一路追来的。得知福建省电信的一位老总来建阳区开会,廖俊波一路追到建阳向其推介正在开发的软件园,老总为之感动,才最终决定来建阳建设大数据中心。
“项目是他的‘心头肉’。毫不夸张地说,廖市长来工地的次数,比集团董事长来的次数还要多。”福建海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加志感慨道。
“廖市长的思维比较具有系统性。他经常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并且着力解决。”南平市政府办工作人员吴慧强说。
有一次,谈到发展文化特色街区,廖俊波的“慢”让大家诧异:“工程队都进场了,我说不急,你要出去做好调研。旅游这样的长线产业,不是一届班子能做完的,前期基础要打好。把女儿扮靓了再嫁出去也不迟嘛。”
一心为民
当问到廖俊波留给政和人民最多的是什么,黄爱华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自信。
临近午夜,走在政和县城的街道上,这个深居闽北山区腹地的偏远县区,却比想象中要更加生机勃勃:路边的汽车来来回回,道路两旁的快餐店完全没有要打烊的意思。夜色已深,但县政府大楼里,有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
“建一个有归属感的城市”,这也是当年廖俊波对政和百姓的庄重承诺。他到任的第一年,就带领政和县启动了31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26.3亿元。一时间,小县城成了大工地。一场城市建设“大会战”紧锣密鼓地进行。人们惊讶地发现,政和这座老城,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主街改造,桥梁建设,让人们出行更方便;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项目的竣工,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去处。第一个红绿灯、第一个停车场、第一条绿道、第一个市民广场……“每年都要给政和人民一个惊喜。”廖俊波做到了。
百姓的关切,就是廖俊波的关切。刚来政和不久,廖俊波就听说,政和已经25年没有出过一个清华、北大生,稍微有点门路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往外地求学。这件事廖俊波一直放在心上。
每年4月上旬,政和县都会如期举行“高三毕业班省质量检查考试”。在政和工作期间,每年这场考试过后的质检分析会,廖俊波是一定要参加的。“书记一定要我找三份材料,学生的排名表、单科成绩的排名以及政和一中在全市所处的情况。”政和一中校长魏明彦说。
魏明彦对廖俊波一次夜访学校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一间间教室、一个个办公室走过来,他主要就是抓老师在不在岗。从学生的作业到老师近期阅读的书刊,他都不错过。”那天晚上,廖俊波在学校一直待到晚自习结束。临走前,还跟魏明彦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聊了半个多小时。
那时候,学校甚至都没有一间正规宿舍。许多学生需要在外面租房子。这样既不安全,也不便于管理。于是廖俊波帮忙协调,在增加经费的同时,他还亲自协调师资力量,推进与福州名校开展结对子工作,如今学校有了能容纳1000多名学生的宿舍和食堂,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2013年,政和又一次出了北大生;2014年,政和一中被评为省一级达标校;2016年,政和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
让百姓惊喜的,还有医院的变化,2014年7月,南平市第一医院政和分院签约揭牌。政和县医院成为闽北首个实现托管的县级医院,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廖俊波常念叨着这样一句话:“赚钱的留给农民来,不赚钱的基础配套由我们来做。”
柔情“樵夫”
廖俊波的微信名叫做“樵夫”,也就是农民的儿子,微信头像则是一张由蓝天白云组成的笑脸。正如政和人写的一首打油诗:“政和人民好福气,来了一个廖书记。清正廉洁好气质,带领我们出政绩……”
听闻廖俊波殉职的噩耗,南平实业集团总经理、武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董事长陈智强第一时间赶到南平为他守夜。“每次产业园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都是廖市长。以前每次见他,最怕他问到产业园的事情把我问住。现在我多想再向他汇报一次产业园的最新进展,让他再考考我啊!”
“不管什么时间给廖书记打电话,他都会接,再忙也会回个短信。”石圳村“巾帼美丽家园”建设理事会会长袁云机这样说。为了保护村民清洁家园,发展美丽乡村经济,廖俊波几年来无数次到村里考察,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给我们的承诺,一项都没食言。可他答应过来尝尝我们村里新摘的葡萄,却一直也没实现……”说到这里,袁云机已是满眼含泪。
作为班子“领头人”,他把“肝胆(对党忠诚)、干事(爱拼敢闯)、干净(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以行动无声地感染着大家:深夜,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周末,他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都在一线。大家都说,他是“铁人”“工作狂”,他却说,每天都工作让他很有成就感,很快乐。
可是,在不少人眼里,工作中的廖俊波也有不太近人情的地方。无论是在荣华山、在政和,还是在武夷新区,他都在大会上强调:“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必须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
廖俊波的工作节奏就是连轴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有时候一连两个月不回家,好容易回趟家,带上换洗的衣服马上又走了。舍小家,为大家。他多个春节没有回家过年,承诺过带父母旅游从未兑现过。他的妻子说,“有时候几个月都见不上一次面,好容易见一次,哪还有心情跟他吵架啊”。
其实,廖俊波只是把对家的爱深深埋在心底。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他会在厨房给老母亲添添柴,陪父亲下下棋。每年他都会坚持给父母买套衣服,添双鞋子。他对妻子说:“我工作忙,家里你费心了。等我老了,退休了,家里的活都由我来干。”
2017年3月18日下午,在市里开完会回到家里,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拎起妻子整理好的西装和公文包,就要回武夷新区继续工作。临别前,妻子说“雨下这么大,这个会又是你召集的,你就不能推一推?”
但廖俊波还是走了,没想到,这一走,竟成永别。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年仅48岁的廖俊波就这样离开我们,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把脚印留在热土,把口碑留在民心。
追忆生平,鞠躬尽瘁,务实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这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廖俊波走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