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国粹 演绎医者匠心
在心血管内科常常有患者问:“心脏早搏不消失,总是心绪不宁、睡眠不好,还会心悸、心慌、胸闷,是不是早搏治不好啊?”
冯大爷患心脏早搏已有十余年,动不动就胸闷、气短、心悸、呼吸困难。他的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 24小时将近20000次。为此,大爷四处求医,打针输液,药也吃了不少,但收效甚微。近来,情况愈发严重了,大爷的精神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糟。抱着一线希望,他来到了我院心血管内科找到了于忠副院长。
经过详细的问诊,于忠副院长发现患者以心气亏虚为主,且因患病时间较长导致肝气郁滞,加上情绪忧愁焦虑致病情逐渐加重。中医治疗既补心气,又调肝气,可产生良好的疗效。于是,于副院长根据大爷的病情开具了专门调理心脏早搏的中药方。

神奇的是,大爷按药方服用,一周后自觉早搏明显减少,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才两个月不到,大爷之前的症状就已经完全消除,呼吸顺畅了,心情也好了,整个人感到神清气爽。复诊时,听到于副院长跟他说,“你的情况基本好转,可以不用吃药了。”大爷高兴得像个孩子,嘴里直念叨:“谢谢,谢谢,真的是神医!”
有人认为中药见效慢,但在于忠副院长看来,只要找对了病因、开对了药,中药见效也可以很快,甚至可以做到效如桴鼓,覆杯则愈。去年冬天,本院职工小高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普外科和消化科医生都建议行ERCP治疗。小高抱着试试的心情找到于忠副院长,于副院长当即开了三帖中药,建议马上煎煮服药。因为工作忙,小高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回家煎药,期间腹痛剧烈时注射杜冷丁无效,而且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令小高感到惊奇的是,服用汤药二十分钟后,腹痛和恶心呕吐症状全部消失,那一晚她睡得很香甜。后小高共服中药半月,腹痛恶心呕吐再也没有发作,半月后复查,结石明显缩小。
中医不但可以治疗急症,而且擅长疑难杂症,尤其是西医疗效不佳的疾病。所以于副院长的诊室里,病人五花八门:有多年不愈的腰腿疼,有几十年的失眠,有顽固的怕冷咳嗽,甚至还有很多妇科病、男性科疾病患者。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位老先生第一次就诊是好几个家人搀扶着的,主诉近半年四肢颤抖不止,伴有大汗淋漓,而且非常怕冷。于副院长考虑是气虚阳虚,开了真武汤和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黄芪。服药一周,老先生颤抖出汗的症状基本消失,两周后竟步行两公里,将十来斤重的榴莲送到于副院长手上。

另外,像小柴胡汤一周治愈慢性中耳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半月治愈多年不愈的过敏性鼻炎......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在于忠副院长看来,辩证准确治愈疾病就像钥匙开锁,轻轻一拨即显疗效。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年修炼,除了悟性,勤奋好学很关键。因此,于忠副院长多年来一直苦习中医,不论工作多忙,基本保证每天读书两三个小时。除了读经典,勤临床、重临床更是提高诊治水平的必经之路。于忠副院长每接待一位病人都会仔细询问,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真正做到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对一个疾病,第一次就要判断准确,判断准了就会药到病除。此外,心理疏导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也很重要,长期高度紧张、压力过大、负面情绪等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要针对疾病本身用药治疗,对于患者心中的顾虑、不良的情绪也要及时疏导,才有利于病情恢复,这就是心血管内科的‘双心同治’。”于忠副院长说道。
“关爱病人似亲人,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便是来源于此。面对患者的深情厚谊,于忠副院长说,能够帮助大家恢复健康,是他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于忠副院长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汲取中医和西医学理论,博采众家之长,立足于中医、借鉴于西医,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特色之路。
专家介绍:
于忠,主任医师,教授,市一医院集团临床心电会诊中心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心血管分会委员,浙江省心脏起搏器与电生理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见疾病,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上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及起搏器植入术有较深造诣。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