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天,2016年11月21日,对肖金凤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给一位素昧平生的河南患者。据了解,肖金凤是浙江省第3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大江东首例。
为了这一天,肖金凤已经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肖金凤是四院输液室的护士长,2005年入职,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已经11年了。去年年初,四院组织员工献血,其间,肖金凤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名,并留下血样。
献血后,肖金凤回到岗位上继续每天忙碌的工作。直到今年7月的一天,肖金凤接到了红十字会的来电,电话中,工作人员告诉她:“您留存的血样显示和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虽然对供方无害,但您这边要不要跟家人再商量一下?”
“不用了,我同意捐献,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本来就是我的职责,现在可以救人一命的事,我更加没有理由不去做。你放心,我爱人也是医护工作者,他非常支持我。”电话中,肖金凤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初筛后需要进行更高标准的配型,今年9月前
后,肖金凤与那位患者干细胞高分辨率配型成功。随后便是体检关,“当时我体检报告上显示了一些小问题,但这些连‘小毛病’都称不上,为了保护我们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医院还是帮我治疗,直到复检后‘康复’才安排捐献。”肖金凤告诉记者。
5天前,肖金凤到省中医院,接受干细胞动员——每天注射干细胞动员剂,以增加血液中干细胞的浓度,方便抽取。理论上来说,干细胞动员无损身体健康,不适感也因人而异。头两天,肖金凤感到腰背部疼痛、酸胀,但她觉得没那么严重,就忍忍再说,到了第三天,疼痛感加剧,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服用了一粒止痛药,痛感才消失,之后也没痛过。
干细胞动员后便是采集。昨天早上8点35分,肖金凤在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开始采集。
“采集造血干细胞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里表
现出来得那么夸张,首先,捐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应该是无害的;其次,现在国内很多大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损伤很小的外周血采集法,而不是从骨髓腔采集。”肖金凤告诉记者,在整个采集过程中,仅手脚有麻感,在现场医护工作者为她补充钙剂后便有所缓解了。
由于受捐者体重约200斤重,因此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也较多,直到昨天下午约2点左右,才完成采集。
一个多小时后,在省中医院附近酒店休息的肖金凤和丈夫杨海军接到医院电话称,由于前期干细胞动员效果非常好,无论质量数量都达到了要求,因此原定的11月22日再次采集计划取消。
听到这一消息,夫妻俩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作为医护工作者的他们深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等高危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从成功率上来看,每4个患者中约有3人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而活下去。
尽管肖金凤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但她却说自己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单位和家人的支持,感谢卫计系统领导的关心……当然,最想感谢的还是一直陪在身边的丈夫:“他很辛苦,这次他全程陪护。因为我们儿子才8岁,我住院期间,他每天忙完我这里再赶回萧山的家中,辅导儿子做功课,然后再赶到医院陪我。”
而在杨海军眼中,肖金凤既是照顾一家老小的贤内助,又是一名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同事。
“浙江省5500万人口,现在是317例捐献者,值得庆贺,但更多的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杨海军在自己的微信状态中写道。采访最后,这对“夫妻档”医护工作者也希望借这次机会,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样,就有更多的生命能够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