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针、不吃药,十分钟治愈耳石症
黄女士近期得了个“怪病”,只要一躺下,眼前的天花板看起来就要塌下来一样,每天都像在上演灾难片。害得她不敢睡觉,精神都快崩溃了。到我院来就诊,内科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黄女士怀疑自己也许得了颈椎病,就到骨科门诊来就诊,但经检查也未见异常。
原来黄女士,几天前出现头晕,刚开始是早上醒来感到头晕乎乎的,还以为是没睡醒的原因就没当回事。但后来这眩晕持续了1周多,每天都感到脑袋迷迷糊糊的,白天也像在做梦一样。“刚开始,只要我一躺下,头顶上的天花板就像要塌下来一样。后来就加重了,眼前看到的任何景象都像电风扇的叶片一样,不停地旋转,晕得我直想吐。我都不敢躺下睡觉,不敢走路,累了只能靠在椅子上歇会。”我院五官科刘治国主任医师为其检查后明确诊断为耳石症,并予以手法复位。10分钟后,黄女士一直害怕的眩晕消失了,一切恢复正常。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刘主任介绍,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它的功能是感受人体垂直及直线加速度的变化),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不过这些“石头”非常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耳石在头部外伤、老化、愤怒、酗酒、劳累、失眠、手术等诱因下,可以从耳石膜上脱落,由于重力作用滚落到半规管内,并随着头部的活动而移动,刺激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神经末梢引发眩晕。
耳石症的发病因素跟遗传、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及一些内耳疾病有关。其中很常见的一个诱因就是过度疲劳、缺少睡眠,同时要注意在早晨起床坐起、晚上睡觉躺下,这些经常要做的转换体位过程中,千万不要速度过快,以免耳朵里的“石头”掉下来。另外,驾驶员也要避免经常急刹车,这也是导致耳石症的常见原因。
耳石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眩晕症,占所有眩晕症病因的60%以上。耳石症目前发病率达8%左右。人们对耳石症的知识缺乏相关了解,包括医务界在内,知道的也少,导致绝大多数病例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循环缺血、脑供血不足。且眩晕与颈部转动密切相关,亦往往误以为是颈椎病发作等,常常久治不愈,以致大量耳石症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刘治国主任医师介绍,如果出现眩晕症状的病人,在排除了其他需要紧急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等之后,一定要注意是不是耳石症,临床上不用拍片,做个改变头位的试验就可以诊断了。治疗耳石症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法复位,一般患者经过一次手法复位治疗,就能获得满意的效果。96%的耳石症患者十分钟即可治愈。
相关链接: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耳石症”极容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也容易误诊为耳鼻喉科的“梅尼尔病”。